切身领悟到这一点,才能持续自然地把事情做下去
切身领悟到这一点,才能持续自然地把事情做下去
你说你想看海,却只是走到海边,在海滩上走一走,没有跑到海里去。
你说你想看山,却只是走到山脚,坐了缆车遛一遛,没有爬到山上去。
你想做有意义的事情,却只成为了一个观光客——这是大部分人的写照。
你想养成看书的习惯,却总是三天两头翻一回,看得稀稀拉拉,最后碰都不碰,直到一世遗忘••••••
你想养成做运动的习惯,却总是吊儿郎当没当回事,你的心情和天气都成了去不去的借口••••••
你想冥想,你想学画,你想写作,你想练瑜伽,你想学美妆,你想学设计,你想学英语••••••
你想做,但是总没做下去,好比是,你并没能探入海里,你并没能探到山上。
因为你并没有和大海拥有真正的关系,你并没有和高山拥有真正的关系,才没能够驾驭或者征服它。
走近它是不够的,要走进它,和它建立真正的关系,才不容易和它断了联系。因为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它的能量,直到它给我们传递能量,彼此联结,彼此滋养,彼此就会一直系在一起,胜似亲密关系。
是的,我们不能一直持续自然地做一件事,是因为彼此没有建立真正的关系,没有深度的关系维系着彼此。
为什么我们只能维持观光客这样的表层关系呢?这里面涉及了思想和行动的问题,这也是情商的重要内容。
克里斯汀•韦尔丁在《情商》中提到的“学习四步曲”模式,它概括了我们做一件事情在不同阶段的状态,如果我们理解了“学习四部曲”,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处事状态,作出了解和思考。
第一阶段,事情一开始是无意识的,没有能力看到。
我们意识没有觉醒,就不能真正看到,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切身意义,比如只是知道看书有意义,“知道”只是表层信息,不是我们的意识,这是不一样的,因为看书这件事还没有开始和我们发生关系,所以,我们的心会表现出一种无关紧要的状态。
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,刚想做一件事,又不想做了的症状。
第二阶段,有意识,但是没有能力去做到。
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意识到需要做些改变,但是自己还不是很确定怎么去做,或者是做了一段时间就断了,比如我们开始感受到看书的意义和滋味,意识到看书对我们有价值,意识到我们要多看书才能成长进步,但是没有办法去做到多看书,习惯性地看不完一本书,或者丢三落四地看••••••
这个阶段就是上文提到的在海边散步的状态,也是大部分人不能持续做事的停滞阶段,如果在这里断掉,基本上就不会继续下去了,但是如果我们作出改变继续往前走,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。
第三阶段,既有意识,又有能力。
这时,我们的改变,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,并且我们已经开始切身地体会到事情在我们身上到作用力,开始有关系感,领悟到它对我们真正的意义,比如,看书这件事,在这个阶段之前,我们可能只是为了看书而看书,因为我们只是知道看书有好处,会对我们有启发•••••只有到了这个阶段,我们才会因为,看书生发出来我们自己的思考,产生思考就是看书对我们的作用力,而思考就是我们和看书这件事之间的能量,这时我们和看书这件事就算是发生关系了,如此一来,我们才和这件事真的“有关”,就是我在《想做的事情总做不下来,这是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原因》里面提到的观点。
这也是建立关系的初始,直到我们有了领悟,甚至有高于书高于生活的领悟,甚至让我们想要去探索自己的领悟,甚至让我们想要以自己来和外界作出连接,做点什么事情成全自己,实现自己反馈于外界••••••而我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,慢慢建立和一件事情的联结的。
如果我们建立了联结,我们和这件事情的关系,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意义了,彼此之间会互相滋养,我们会获得自我认同感,这件事会让我们有创造的渴望,甚至让我们生出使命感,我们会拥有一种循环的内在动能,推动我们持续朝着目标走。
但是这个阶段一旦没有集中思考,可能就没有效果。这种效果不是自然而然的,到了这个阶段,很多人也会放弃,他们觉得太累,一旦缺乏思考和努力就没什么效果。就像练体操一样,需要每天练习,否则就会陌生。就像一天当中,没有它就觉得少了什么——这就是一种习惯性努力,但是并不是刻意坚持的努力,它是一种自愿的付出。一旦我们更愿意付出努力,最后,我们就会慢慢地,很自然的去做事情,它就不再属于努力范畴的事了,而是习惯要做的事了。
第四阶段,无意识,但有能力。
这个时候已经不用太多刻意的动作,我们已经可以按照设定的目标在做事情,甚至连想都不用去想,这时,努力的价值就是无价的。
要建立和一件事的真正关系,我们需要从两个维度去落实——思想和行动。
思想上,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它有信仰,也就是要对它有确定心,如果确定是要去做的话。
这是一种意识的力量。我们能明白,放弃只是一刹那的,持续却是一辈子的。想想看啊,我们是确定想要做这件事的,不就是希望一辈子都做吗?既然如此,我们就开始一直做,做一辈子了呀。能想到这点很重要。
做一件事情当然不会一蹴而就的,我们都知道。我们可以先预想好可能出现的阻碍,提前做好心理准备,想想有哪些预防措施。确定自己的心意和内在动力,为出现逆反心提供警示。甚至,可以联手生活当中最在意的痛点,反向勉励自己,提醒自己放弃的代价。
行动上,多去接触去感受这件事情对我们产生的反馈,记录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困扰,思考来由并做出调整,尽可能保持主动的状态,以行动来最大限度激发自己。
行动是核心,也是做一件事情产生复利的关键。我们会在行动中萌发属于自己的智慧,关于自己的智慧,关于事情本身的智慧,也会琢磨出行动本身需要的智慧。
而行动本身也会催促出行动,我们可以 不要把行动想成庞然大物,把它看成是小行动的叠加,以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去引导我们继续行动。不要把行动当成挑战,把它看成应该要去做的事,默认要去做的事,直到大脑默认它。
正如克里斯汀•韦尔丁在《情商》里所描述的:“大脑一开始没有掌握一项新技能的经历,但只要去尝试,做足够的练习,它就会被思维和行动默认为必经之路。”
也就是说,一直到第二阶段的行动量都是基础,但是别害怕,到达第三阶段,我们的心态和能力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只要保持持续动作,这件事情就会成为我们的依傍。
好比,站在山脚的人和站在山顶的人,视野和格局是不一样的,当他看到山顶的景色时,长路跋涉的付出,对他而言已经不足挂齿。
如果我们只是那个在海边踩沙滩的人,如果只是那个在山脚溜缆车的人,要先让自己成为入海者,先让自己成为爬山者••••••
远航者和攀登者,对于大海和高山,才是一种人事相宜的真正关系。
【文外心声】
上次写完《想做的事情总做不下来,这是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原因》就感觉还有东西没写够,但是篇幅和内容所限,就想着下次再写,因为对于这个还是蛮有感触的,甚至有可能还会想到别的角度去写,和大家一起交流。
关于海和山这个视角,我是偶然间得到的启发。
我和媳妇儿(我的好朋友)在海边散步的时候,她和我说了这样的话:
“我想看海,想感受大海是什么样子的,想跑到海里面去,可是他就让我在海滩上走一走,我去爬山,我想亲自去爬山,结果他担心我让我坐缆车••••••这不是我想要的,我想要体会到大海有多美,体会山有多美呀~”
很寻常的对话,但是听起来很有意思,也很哲思,它关乎情商,关乎亲密关系•••••••
话音刚落,便联想到了之前写过的那篇文,想到人们不能做下去的事情的原因,可以比拟是海和山的视角。这个算是一个隐喻了。
往期相关文章推荐:
想做的事情总是做不下来,这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| 情商
看似简单的东西,深深藏了和我们有关的意涵
如果不去持续做点什么,我们就什么都不是
如何以自省,认真地看清自己
如你所是的状态,才是你应该享有的状态
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,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
所有的相遇,都因你而来
适逢的文字,适逢的你我,适逢我的微信公众号:我及我
如果刚好喜欢我的文字,欢迎关注公众号,获取更丰富更即时的文章~
在这里,见你所见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