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岁就已经厉害得不像话的非常INFJ的INFJ女孩


本文思路适合INFJ职业规划、INFJ兴趣偏好、INFJ创业、INFJ自媒体、INFJ领导管理风格、INFJ副业打造、INFJ升职加薪、INFJ人际关系、INFJ专业选择、INFJ性格解析、INFJ天赋才能、INFJ赚钱理财、INFJ恋爱婚姻指南等专题。
浩洋不息,18岁,处女座,A型血,INFJ女,单身。大一旅游管理专业,即将转入心理学专业的准大二学生,学校在济南,户籍在成都,生长在成都南边的一座小城——三苏故里眉山,自然也是最熟悉的城市。
01
开始接触MBTI是在高考结束后,填志愿的那段时间。那应该是我从小到大最迷茫无措、也最焦虑不安的时期了,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、能做什么。高考考出了整个高中三年最差的成绩,猝然临之的打击还没有让我缓过神来,就要面临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分岔口。我想过复读,甚至咨询过很多老师,但最终还是没有成行。
因为那个时候,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高中三年最核心的问题:没有静下心来正确地认识自己,没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,想考什么学校,想读什么专业,定位如何,能不能达到。这些我都没得到答案,而是一直活在自我麻痹中,没有清醒地付诸努力,结果自然不如人意。
因此,复读又能带给我什么呢?重新在高压环境里战斗一年,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生命、未来、世界等宏大的命题,就算能比现在考得好,花了一年时间也许会迎来更深的痛苦和迷茫。
后来,选专业填学校,我前几个志愿学校都把数学放在了首位,原因是我一直以来挺喜欢数学的,高中数学成绩也还不错。当时没想那么多,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才感到庆幸,幸好被调剂到了旅游管理专业,不然我还真没什么信心,能在这个专业考得很好,拿到转专业的pass。
02
开个玩笑,其实我是想说,在我们成长的路上,容易被很多假象所蒙蔽,做每个决定时,都不要轻易凭借“我喜欢、我还行”,一定要结合现实,理性地分析评估一下,是“如何喜欢、有多喜欢”,“行”是能做到哪种程度。否则INFJ们会经常撞南墙,即使意识到了真相,能够竭力挽回,从而走上自己坚定不移的道路,但是撞南墙所花费的时间成本、心力成本也是无法挽回的。
我如约而至,去往了离家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山东济南,那所意料之外的、调档线刚好是我分数的、避风港般“收留”了我的学校。一向心高气傲的我,望着这所老旧的、和梦想中大相径庭的大学校园,着实深受打击。但一直以来阳光积极的性格、自命不凡的心性,还是让我以一个积极向上的姿态步入了大学。
借用姜文的一句话:“他们说我自恋,其实轻了,我是有点儿自命不凡。自命不凡的意思就是,享受一切的险象环生,想象那是在为未来的传记增光添彩。所以我从不拒绝过山车似的命运。”
我一直认为,人生走点弯路、受点挫折,没什么大不了,该如何坦然面对、成功突围才是眼前最大的挑战和挫折带来的意义。
03
大一这一年,总的来说,是自我探索的一年。有认真读过课外书,上学期说是完全浸泡在图书馆里也不为过;也认真追过剧,下学期一个月看完了200集《海贼王》,课能逃就逃。
更大的突破是,我给自己赋予了一些身份,让自己主动去适应外部环境,想通过学生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(因为初高中被任命过班长、副班长,但都没干多久就被下了)。一轮轮面试、竞选讲演,让我得到了“校级微信公众号小编”、“院学生会新媒体稿件组成员”、“班级学习委员”这三重身份。除了写不完的稿子、做不完的推送,也给我带来了许多事务性的工作,忙碌的、零碎的日子让我数度崩溃过、怀疑过、想过放弃,但骨子里“不服输”的气性,还有“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”的思想,还是支撑我走完了这一年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如果没有这三重身份,也许我无法更深地认识自己:
——一篇篇推送稿,让我发现自己原来那么热爱写作,也真的有infj的作家才能;一次次采访优秀学长学姐,让我发现我对“人”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;一件件事务的堆砌,逼迫我提升学习效率,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效果;一次次帮助别人,和同学聊天谈心,让我发现帮助别人(特别是能在精神境界上给予别人建议)是令我最高兴的一件事了;一次次与人相处,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是无法在一群人当中“你一句我一句”地进行社交,还是更喜欢一对一的深度交流。
这些点点滴滴的认识和发现,逐渐勾勒出了我的全貌。也让我更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在反复的验证和反思中,不断强化和修正自己的形象。
04
贯穿这一年的,还有我的专业选择问题。从一开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满怀期待,到后来越来越意识到并不适合自己,而且不能满足我的价值追求,开始有了转专业的念头。起初因为热爱写作,想过转汉语言文学,却又不甘心一直舞文弄墨,没有更加济世的学识和本领。
想过哲学,因为对哲学所指向的最终价值抱有强烈的认同感,但终究屈服于现实——我的家境并没有那么富裕,可以让我任性来去,不问薪资和就业率。当然,这些都不能真正地说服我放弃转哲学专业,我最终所选择的心理学,其实二者的价值追求有很多共通之处,只不过是途径不同罢了。
心理学是用科学的视角,而哲学是用哲学独特的视角。那么,既然想要解决的都是关于人与世界的问题,那么多一些工具和视角,不是一件好事吗?有了心理学的底子,再广泛阅读哲学的书籍,我相信两者是能够相辅相成,摩擦出更强烈的火花的。
所以大一整年,风风火火、磕磕绊绊地拿到了转专业的pass后,我打算转去心理学,将我的辅导者才能发挥到极致。写这封家书,其实是想感谢驭爷,帮助我在这一年内更清楚全面地认识了自己。我知道未来要面临的挑战还很多,转专业过去的课程压力、心理学在国内的发展前景、未来的就业方向、包括infj们最不看重却又至关重要的“钱景”,但我已经准备好了。
修炼短板、发扬长处、牢记初心、无问西东。
你好,浩洋不息:
你的家书展现了很多亮点。其中,有两个亮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。一是评估伪兴趣,对此,相对最有效的方法是:若不是足够热爱,也没有出色的表现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可以采用性格天赋来进行筛选。对于评估自我优势,也同样可以利用这个方法。
第二点,你把INFJ学以致用的才能(NJ),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。你的具体做法是,通过认真地由内察觉自我,看看INFJ的常规天赋才能在自己身上有哪些体现。比如,赶稿察觉到自己的作家才能;采访发现自己对“人”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;辅导别人,特别是能在精神境界上给予别人建议是令你最高兴的事;多重身份与人相处,察觉到更喜欢一对一的深度交流。
就我的观点而言,心理学领域哪怕再发展100亿年,也不能够解决哪怕人类1/10的烦恼。就细分领域的人格心理学而言,也同样如此。因此,MBTI(人格理论工具之一)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地认识自己。但不是终点。也因此,通过MBTI,我们开始通往更深地认识自我的路径,或者说,站上一个比之前更高的自我认知的维度上。但不论如何,这只是开始,且永无止境。
为什么部分MBTI的学习者,并没有走到更高的自我认知维度上?
其主要原因就在于:没能向内做到清晰的自我察觉,在自我日常思维和行为模式中挖掘蛛丝马迹,来对照自己类型的常规天赋才能。如此一来,人格工具必然起不到真正的——我确实有xxx特质,我笃定职业怎么定位——的指导作用。
同时,常常自我对照和察觉,特别有助于我们切身(是心而不是脑)体会到自己确实具备哪些才能,从而变得越发自信。相反,若少了这关键一步,那就变成了我有一个看起来很好的工具,但不知如何下手开始使用,越学越迷茫。
 
0
分享 2018-08-03

0 个评论

匿名用户